我从部队转业到睢县法院工作已二十多年了,我仍忘不了军旅生涯,忘不了1979年2月,那次乘坐军列的经历。
1979年2月15日,我所在的部队54军160师478团,奉上级命令由河南汲县(今卫辉市)登车,开赴广西前线,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那时国家还不富裕,我们乘坐的是货用闷罐车,车厢里没有椅子,没有卫生间,没有水管,更没有供暖设施,地上铺着粗席子,我们就坐在或躺在席子上。几个月的临战训练,我们天天泥里滚雪时爬,现在在车上好吃好喝不训练,还可以打扑克看风景,我们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苦,反而觉得很满足。
出征那天,可能出于保密的原因,没有组织欢送仪式,站台上,没有标语,没有红旗,也没有欢送的人群,只有人数不多的军人家属拖儿带女前来送行,我们指导员的爱人抱着二岁的孩子也来了。战前动员的日子,指导员天天象吃了兴奋剂似的,慷慨激昂,今天却发现他精神不太好,眼睛有点发红,他解释说是昨天晚上没有休息好,知情人悄悄告诉我昨天晚上,指导员和他爱人偷偷地哭到半夜。我理解指导员的难处,一边是老婆孩子儿女情长,一边是连队的政治思想工作,要鼓舞战士的斗志,就不能在战士面前暴露自已的私情。在我们登车过程中,面对生死离别,没有一个军人家属哭泣,他们静静地站在远处,用忧郁深情的目光,目送我们登车,目送军列远去,期盼亲人平安凯旋。
在我们车厢里,有一位身材高大帅气的战友值得一提,他就是我们张志信师长的独生子张力,时年21岁,出发前团领导安排张力在家留守,张师长和张力都不同意,张师长说:“不能因为我是师长,儿子就可以搞特殊不上战场。”但是谁也想不到,张力出国才几天,就牺牲在越南的丛林之中。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雷军长和小北京的原型,就是张志信师长和他的儿子张力。一个师长,独生子在自已手下当兵,他可以找到很多理由把孩子安排在安全的地方,却没有这样做,孩子在一线血洒疆场。我不能说所有的领导干部都像张师长,我是战前从独立师补入参战部队的,确实有个别领导干部的子女按规定也应该补入参战部队,他们却没有来。
当年火车速度很慢,军列又是加班车,为避让其他火车经常停车,有时一停就是一、二个小时,部队要下车吃饭,每天军列还要在兵站停几次,所以军列从河南汲县到广西前线走了三、四天。第二天,军列到达湖北咸宁车站,七班副赶紧到车门前四下张望,军列只停留了几分钟,又缓缓起动,突然七班副大喊:“娘!我在这里。”站台上一位老大妈听到喊声,拚命地追赶已开动的军列,嘴里还不停地呼喊着“儿呀!娘看见你了,看见你了。”军列渐渐地走远了,大妈的身影也越来越模糊。听战友们说,七班副家里很穷,母亲因缺钱战前不能到部队探望儿子,又非常想见儿子,所以他们书信相约在家乡车站相见一面,那时还没有手机,因不知道儿子经过的具体时间,大妈在火车站找儿子已有几天几夜了。
2月17日广播里传来了自卫反击战开始的消息,沿途群众对我们更加热情,军列所到之处,有很多人向我们招手,我们站在车门前,也自豪地向他们招手,有的人还向我们行军礼。在南宁车站,我们前往兵站吃饭时,部队领导决定,破例携带轻武器,绕道走大街,面对祖国人民的检阅,战士们手持冲锋枪、火箭筒,60迫击炮和上了刺刀的步枪,激情爆发,士气高昂,大家使出浑身力气,把军歌唱的更加嘹亮,把一、二、三、四的口号喊的震天动地,引来围观群众阵阵掌声。
军列行驶在广西境内,我依靠在车门前,车外和平景色在我眼前不停地切换,奇异秀美的山峰,清澈碧绿的河流,含苞欲放的山花,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我又把目光转到车内,车内充满大战前的气氛,战友们有的在促膝谈心,交流思想;有的在擦拭武器,整理装具;还有的在抓紧最后时间写着什么?也许是家信,入党申请书,也许是遗书,大家都明白,宁静的时间不多了,几个小时以后,军列就将到达前线,迎接我们的是血与火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