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司法公开 -> 审务公开 -> 法院公告

        全省法院公布裁判文书实施细则

        发布时间:2014-09-19 10:50:34


        为贯彻落实审判公开原则,规范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工作,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根据河南法院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  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应当遵循依法、全面、及时、规范、真实的原则。全省各级法院对本院在互联网上公布的裁判文书质量负责。上级法院应加强对下级法院此项工作的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

        第二条  全省各级法院应成立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上传、监督、管理上网文书的数量、质量、信息安全,并建立完善的相应管理制度。该机构履行以下职责:

        (一)组织、上传生效裁判文书;

        (二)发现公布的裁判文书存在笔误或者技术处理不当应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三)其他相关的指导、监督和考评工作。

        第三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裁判文书不上网,其他都应上网。

        (一)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的;

        (二)涉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

        (三)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的;

        (四)其他不宜在互联网公布的裁判文书。

          第四条  本细则第三条第四项“其他不宜在互联网公布的”主要包括:

        (一)公布后可能对正常社会秩序和善良风俗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

        (二)公布后可能给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困扰的;

        (三)公布后可能引发社会舆论关注的;

        (四)案件处理过程中的程序性裁定。

            第五条  全省各级法院应当在受理案件通知书、应诉通知书中告知当事人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范围,并通过政务网站、电子触摸屏、诉讼指南等多种方式,向公众告知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相关规定。

            第六条  承办法官或者合议庭认为裁判文书具有本《细则》第三条第(四)项不宜在互联网公布情形的,应当提出书面意见及理由,由部门负责人审查后报主管副院长审定。

        第七条  承办法官、合议庭对裁判文书质量负责,切实增强工作责任心,认真制作裁判文书,规范裁判文书格式,增强裁判文书说理性,提高裁判文书质量。

        (一)裁判文书必须内容客观真实,形式正确完整,做到层次分明,语言严谨,繁简得当,文书样式符合最高法院、省法院有关裁判文书样式的规定,数字及标点符号的使用要准确规范。

        (二)裁判文书必须全面、真实地反映案件审理过程,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说理性强。

        第八条  各级法院的审判业务部门为第一责任单位,对上网裁判文书的质量进行把关,并对文书质量直接负责;上传文书的技术部门为第二责任单位,对上网文书进行审查核实、风险评估、舆情监控。

        各审判业务庭承办法官对第一环节把关,按照规定规范裁判文书格式,各审判业务庭庭长对第二环节把关,对全庭裁判文书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裁判文书内容、格式符合上网要求。裁判文书上传部门对第三环节把关,设立舆情评估机制,对上传至互联网易产生舆情风险的裁判文书进行监测。

        第九条  承办法官或者各级法院指定的专门人员应当在裁判文书生效后七日内按照本《细则》的要求完成技术处理,并提交本院负责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专门机构在互联网上公布。

        第十条  裁判文书上网纳入案件流程管理。上网的裁判文书无需审批,不上网的文书和撤回的文书审批后报专门机构登记、备案,以待备查。

        第十一条 在互联网公布的裁判文书,除因网络传输故障导致与送达当事人的裁判文书不一致的以外,不得修改或者更换;确因法定理由或者其他特殊原因需要撤回的,由省法院负责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专门机构审查决定后,办理撤回及登记备案手续。

        第十二条   负责裁判文书上网的审批人员要认真负责,严格按照本《细则》规定的上网范围、上网格式、审批程序以及裁判文书的质量进行审核。

        第十三条  对不按时将裁判文书提交审批、审批不及时、未经审批擅自不上网、审批后擅自改动上网文书,以及审批把关不严、不上网认定随意、拖延上网、有意规避上网等行为造成严重影响的,所在法院纪检监察部门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四条  为方便查询检索,裁判文书统一以案件名称命名。文本名称,案件名称表述为“当事人+案由+审级+文书种类”。如:民事案件可表述为“某某公司与某某公司某某合同纠纷二审民事裁判书”。

        文本格式,上网裁判文书采用以下文本格式进行处理:

        (一)裁判文书标题,如“××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统一用“小二号黑体”。

        (二)裁判文书的其他内容,包括案号、正文等,统一用“小三号宋体”。

        (三)行间距统一设定为“25磅”,字间距设定为“标准”。

        (四)结尾处保留审判人员、裁判日期、书记员等信息要上下对齐、居右设置。删除“(院印)”、“本件与原本核对无异”等内容。

        第十五条 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时,应当删除下列信息:

        (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

        (二)当事人县级(直辖市及副省级城市区级)行政区划以下的具体住所地;

        (三)自然人的家庭住址、通讯方式、身份证号码、银行账号、健康状况等个人信息;

        (四)未成年人的相关信息;

        (五)法人以及其他组织的银行账号;

        (六)其他不宜公开的内容和信息。

        删除部分不以任何文字及符号替代,但应保持前后内容的连贯性。

        委托代理人是律师的,保留律师及律师事务所名称。委托代理人或辩护人是公民的,删除委托代理人或辩护人的住址、通讯方式、身份证号码等信息,但保留委托代理人与当事人的关系,如“系该公司职工”等。

        第十六条 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时,应当保留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等真实信息,但必须采取符号替代方式对下列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的姓名进行匿名处理:

        (一)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件中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

        (二)刑事案件中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证人、鉴定人;

        (三)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刑罚以及免予刑事处罚,且不属于累犯或者惯犯的被告人。

        第十七条  应当进行替代处理的身份信息。证人、鉴定人、刑事案件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姓名,以“张某某”、“王某某”等替代。涉及到未成年人的裁判文书,未成年人的姓名以“张某某”、“王某某”等替代。同一裁判文书中姓氏有重复的以“张某甲”、“张某乙”等形式替代。同一当事人具有曾用名的,现用名以“张某某”等替代,曾用名以“张曾用”等替代。

        第十八条  以下内容和信息应当保留:

        (一)在裁判文书中已经使用化名等替代证人、鉴定人、刑事案件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的个人信息的,替代信息不再进行技术处理。

        (二)其他个人信息包括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辩护人、委托代理人等的姓名不做技术处理。

        第十九条  文本内容。除依照本《细则》第十五条、第十六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的规定需要进行删除、匿名、替代、保留等技术处理的内容外,在互联网公布的裁判文书的内容应当与向当事人送达的裁判文书的内容一致。对送达当事人的裁判文书进行补正的,应当及时在互联网公布补正裁定。

        第二十条  全省各级法院实行裁判文书上网情况月报告制度。月报表统计时间与《司法统计月报表》一致,即上月21日至当月20日。裁判文书上网情况月报表于当月25日上报。

        第二十一条  全省各级法院有裁判文书上网任务的业务部门,应认真填写《裁判文书上网情况月报表》、《不上网裁判文书审批表》和《上网裁判文书撤回审批表》,确保相关数据与司法统计数据一致并由各部门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第二十二条  省法院有裁判文书上网任务的业务部门和各中级法院负责裁判文书上网工作的专门机构,应于每月25日以电子版的形式向省法院负责裁判文书上网工作的专门机构报送《裁判文书上网情况月报表》、《不上网裁判文书目录月报表》和《上网裁判文书撤回报表》。各基层法院向中级法院的报送,由各中级法院另行规定。

        第二十三条  省法院负责裁判文书上网工作的专门机构应进行不定期抽查检验,对填写《裁判文书上网情况月报表》、《不上网裁判文书目录月报表》和《上网裁判文书撤回报表》不认真、报送相关数据不及时或弄虚作假的单位和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并在绩效考核中予以扣分。

        第二十四条  省法院负责裁判文书上网工作的专门机构应加强对裁判文书上网情况的督促检查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全省各级法院以及本院各部门的裁判文书上网情况进行抽查通报,尤其是对裁判文书上网率较低的单位或部门进行重点检查。

        对全省各级法院以及本院各部门的上网情况进行考核、排名、通报,对工作落后、问题突出的单位和部门督促其整改,并在绩效考核中予以扣分。

        第二十五条  裁判文书上网工作的考核标准主要参照实际上网的裁判文书数占司法统计生效结案数的百分比计算。

            上网率= [实际上网文书数÷(司法统计生效结案数-不上网数)]×100%

        第二十六条  全省各级法院的网络管理机构应定期关注网民在河南法院裁判文书网平台的评论,对涉及本院裁判文书的网民意见和疑问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并回复。

        第二十七条  对网民提出的具体意见和疑问,各级法院负责裁判文书上网工作的专门机构应及时通知原承办合议庭,原承办合议庭应及时提出回复意见,经部门负责人审核把关后在网上回复网民。网民是当事人的,原承办合议庭应通知其当面进行判后答疑。

        第二十八条  全省各级法院要依照本细则要求及时修改完善本院裁判文书上网工作,完善工作机制,依法、及时、规范地将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文书上传至互联网。

        第二十九条  本《细则》所称的互联网是指中国裁判文书网和河南法院裁判文书网。

        第三十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以前发布的相关文件与本细则不一致的,以本细则为准。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4年4月2日制定的《河南高级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上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豫高法〔2014〕51号)同时废止。


        关闭窗口



        Copyright©2023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