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业务研讨

        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如何认定居民身份

          发布时间:2012-07-16 08:32:27


            民事案件中,关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身损害赔偿标准,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作了区别性规定,在城乡收入和消费水平仍有不少差距的当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赔偿标准不同,赔偿额相差近3倍。然而现有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居民身份没有统一的界定标准,审判实践中如何认定被侵害人身份,成为困扰法官审理案件的难题。

            实践中关于居民身份的认定存在三种不同意见:第一种以户籍为依据,将户口簿上“户口类别”为农业户口的划为农村居民,非农业户口的划为城镇居民。第二种以行政区划为依据,将户籍地在县级以上城区及街道、镇区域内的划为城镇居民,其余的划为农村居民。 第三种以户口性质为基础,将非农业人口的划为城镇居民,对农业人口居民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经常居住在城镇的农村居民因交通事故伤亡如何计算赔偿费用的复函》条件(...虽为农村户口,但在城市经商、居住,其经常居住地和主要收入来源地均为城市,有关损害赔偿应当根据当地城镇居民的相关标准计算)的认定为城镇居民。

            对于上述认定居民身份的三种意见,笔者认为,第一种意见与社会迅速发展和人口迁移变动频繁的现状相违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消除公民身份的城乡二元化结构是大势所趋;部分未成年人因系超计划生育人口等原因没有户口,以及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户籍登记变更滞后,使其户口性质无法判定。第二种意见会使大部分农村居民划为城镇居民,对林场、农场、渔场、开发区、高校、科研单位等内的居民性质无法判定。第三种意见较前两种意见有了很大进步,但《复函》只明确了农村户口可以适用城镇居民标准赔偿,实践中,如农民进城务工,务工种类及居住地不稳定,被侵害人往往举证困难或证据不足。《复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如何确认居民城乡身份的问题。

            目前法院对居民身份的多重认定标准不仅缺乏依据,而且破坏司法的统一和公信,笔者认为,比较妥善的解决办法是以被侵害人居住地为主、经常居住地为辅,以统计上城乡划分为依据,通过判定被侵害人居住地的城乡类别确认其身份。采取该办法划分居民身份,首先,与居民概念相吻合。一般来说,城镇(农村)居民是指在一定时间里,在城镇(农村)相对稳定居住,且其劳动收入、生活消费与居住地密切联系的人。其次,与赔偿标准相衔接。交通事故案件有关赔偿的计算标准如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等,并不以户口性质或行政区划属性为标准,而是由统计部门依据统计上城乡划分标准按照抽样地域的城乡类别统计公布的。第三,与赔偿性质相关联。目前交通事故案件中的残疾赔偿金、死亡赔偿金是对未来收入损失的赔偿,我国地区间和城乡居民间劳动收入和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劳动收入和消费水平与居住地的关联性大于户籍性质和辖区属性。第四,与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规定一致。最高院民一庭《复函》、河南省高院《关于加强涉及农民工权益案件审理工作,切实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意见》第十五条规定:在受害人为农民工的医疗损害、交通肇事及其他损害赔偿案件的审理中,凡在城镇有经常居住地,且其主要收入来源地为城镇的,有关损害赔偿费用根据当地城镇居民的相关标准计算。

            笔者曾以统计上城乡划分依据为标准,成功调解了一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且已履行完毕。主要案情:2009年12月12日17时34分,张某骑自行车返家途中与崔某驾驶的大型普通客车相撞,造成张某受伤,经公安交通警察大队认定,张某负事故次要责任,崔某负主要责任。张的伤情构成视力功能障碍六级、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轻度智力减退)七级、言语功能障碍十级三处伤残。张某的籍贯为河南省林州市茶店乡胡家沟村,2002年与妻子迁居至河南省365登录平台_365体育平台bet下载入口_义乌365医保电话号码县城关镇大韩村,户口簿上登记的户籍类别为农业家庭户口。大韩村村委出具证明,证明其夫妻二人无耕地,靠进城打工维持生活。审理中张某提供河南建总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证明、营业执照、2009年全年民工工资发放表,证明其于95年起在该公司多个项目部做建筑农民工,从事瓦工、抹灰工、架子工等工种作业,月工资在3000-3500元,主张按城镇居民标准计算相关费用,要求崔某、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保险公司赔偿各项损失共计75.67万元。三被告对于原告工作收入等证据不予认可,认为原告是农业户口,应按农村居民标准计算相关费用。本案中,两种标准计算的数额相差近15万元,如何确认张某的居民身份是确定赔偿数额的关键。

            本着确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妥善解决当事人之间纠纷的初衷,笔者查找了有关居民身份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及相关政策性规定,最终找到,国务院于2008年7月12日发布的《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同年8月1日施行,该规定将我国的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对城镇和乡村作了明确界定。该分类是统计工作和管理的重要分类标准。以该规定划分城乡的标准来判定张云江居住地的城乡类别更加科学、合理。国家统计局制定了《统计用区划代码》和《统计用城乡划分代码》,规定了2009年我国乡、镇、街道及类似乡级单位,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类似村级单位的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适用于各项统计调查、区划管理、城乡管理以及信息处理与交换。两类代码均按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编制规则》编制,每一个村级单位都有相应的区划代码和城乡代码,共15位。区划代码基本长度为12位,第13-15位是城乡分类代码,第13位为城乡分类代码,1表示城镇,2表示农村。张云江居住地为大韩村,通过查阅2009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大韩村城乡划分代码为1,表示该村级单位统计时被划分在城镇范围内,张云江应为城镇居民。承办法官不厌其烦,多次与保险公司沟通协调,讲法律规定,也讲人情冷暖,从实事求是讲到换位思考,最终保险公司同意按城镇居民标准赔偿某各项损失共计33.88万元,双方达成协议,并已履行完毕,案件圆满解决。


        关闭窗口

        您是第 5225526 位访客


        Copyright©2023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