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滚,男,汉族,1980年12月生,中共党员,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高丘镇黑虎庙小学校长。
他不忘初心,主动放弃在城市工作机会,扎根深山18年,矢志不渝奋斗在乡村教育第一线。他爱岗敬业,学校师资紧缺,他潜心钻研每一门课程,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他无私奉献,寄宿学生多他学缝衣做饭,学生家庭困难他慷慨解囊,山区不通车,他用扁担把学生教材和学习用品挑进大山,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照亮山区孩子求学之路。他用高尚的品格诠释了新时代师德的内涵,展现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他就像一轮明月静静地守望着大山深处的孩子!
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把理想信念作为不懈追求,执着坚守、无怨无悔
黑虎庙小学所在的村距县城70多公里,位于伏牛山深处,四周环山。该村共有村民1300多人,下辖13个自然村,零星分布在方圆十多公里的带状山凹里。黑虎庙小学虽位于中间位置,但住得远的学生步行仍要3个小时才能到达。从地域分布情况看,该小学属于最偏远,交通条件最差的,以致于没有年轻人愿意来这里任教,造成常年师资力量紧缺。
2001年师范毕业后,张玉滚原计划与同学一起去南方打工、闯世界,在老校长恳切的劝说下,他来到了黑虎庙小学。走进自己当年上课的教室,映入眼帘的依然是“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土孩子”。看着孩子们清澈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神,他想,难道就因为没有老师,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失学吗?他鼻子一酸,“啥也不说了,我不走了。”就这样,张玉滚在山沟里一干就是18个年头,从最初每月拿30元钱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直到2012年6月才转为正式在编教师。
张玉滚说,“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梦想是他最大的梦想”。18年来,黑虎庙小学的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他一直坚持在这偏远的山区,固守一份淳朴与清贫,无怨无悔,用无限的师爱陪伴乡村孩子们成长。
爱岗敬业,潜心耕耘,把教书育人当作第一追求,殚精竭虑、担当有为
由于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小学五门课程,他样样“精通”,从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数学课上,张玉滚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学校缺少体育设施,大课间时,他就和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活动课还经常领孩子们去爬山。
“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这是张玉滚的口头禅。多年来,他在教中学、学中教,无论再忙再累,都不忘提高自己。他已经自学完成大专课程,正在自学本科课程,“山里本来就闭塞,老师不多学点,咋教好娃们?”为让山里的孩子也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张玉滚自己掏钱去镇上辅导班学习英语,还买来录音机和磁带,先跟着一遍一遍学。在课堂上,他一边播一边教,有时候一个发音,就反复练上几十遍。张玉滚风趣地说:“发音要练好,可不能让孩子们将来出去了一口黑虎庙英语,让人笑话!”
在张玉滚心中,孩子们上课是天大的事,无论如何都耽误不得。2013年10月,张玉滚骑摩托车到镇上,由于摩托车刹车失灵,撞上一块大石头,张玉滚摔晕过去,差点掉下悬崖。在医院住了没几天,他就急着回学校,在妻子的搀扶下站上讲台。望着讲台上头裹纱布的张老师,憨厚朴实的山里娃喊出“老师好”后,禁不住哭成一片。
由于张玉滚和其他老师的执着坚守,黑虎庙小学不仅顽强地“生存”着,而且孩子们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走出大山。先后有21名学生考上大学,有的还读了研究生。
默默奉献,不计得失,把自己常年“铆”在学校,辛勤操持、甘洒热血
2001年至2006年,学校到山外不通车,要想走出大山,得沿着山脊上牛羊踩出的小道,翻山越岭,走到最近的镇需要10多个小时。学习教材、生活用品,样样都得从镇上用扁担挑回来。张玉滚肩不离担,担不离肩,风里来雨里去,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5年间,张玉滚就是这样把自己“铆”在大山深处,靠着一根扁担,为孩子们挑来学习生活用品,也挑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有年冬天特别冷,山里潮气大,遇冷成冰,本来就难走的山路更加湿滑难行。正月初十凌晨三点多,张玉滚和另一名老师就扛上扁担出发了。揣几个凉馍,一步一滑地直到中午才赶到镇上。向路边人家讨碗热水吃了凉馍,他俩又赶紧挑着几十公斤重的教材、作业本往回走。晚上天黑看不清路,偏偏又下起了雨,他俩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个山洞,把书本用油毡包起来,小心翼翼放好。他们背靠背取暖,第二天一早就往回走,等到了学校,两人几乎成了“泥人”。书本却被裹得严严实实,打开来干干净净,连一点褶皱都没有。
张玉滚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上。2006年,学校要盖新校舍,运材料格外难。又赶上农忙季,建筑队的民工都回家抢收抢种去了,搬砖运料就落在张玉滚身上。他驾驶一辆摩托车,镇上学校两头跑。上山撬石头,下河挖砂土,运水泥、搬砖头、平地基,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劳作,等到新校舍盖好时,他已瘦得脱了相。
黑虎庙小学原来没有食堂,孩子们从家里带米面馒头,自己生火做饭。每天烟熏火燎,年龄小的孩子做的饭总是半生不熟。2003年,食堂虽然建好了,可是给的工资少,没人愿意来做饭。万般无奈,张玉滚劝说妻子张会云来学校给学生们做饭。2014年5月的一天,张会云在轧面条时,右手四个手指不幸被机器轧折,鲜血淋漓,等赶到县医院,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残疾。望着丈夫那张因自责而满是痛苦的脸,她轻轻地叹了口气,没过几天就重新出现在学校。只不过,她炒菜、做饭都换成了左手;见到生人,也悄悄地把右手藏在身后。就这样,张玉滚和相濡以沫的妻子用无私坚守和奉献精神,守护着山村里的孩子们。
大爱无垠,春风化雨,把莘莘学子视作亲生孩子,呵护珍视、精心培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张玉滚爱教育、爱学校,更爱孩子。全校75个孩子,40多个学生在校住宿,这些孩子中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些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张玉滚把这些情况摸得一清二楚。谁家孩子爷爷奶奶年纪大了,需要格外操心;孩子们都在哪儿住,谁上学需要接送,他都一一记在心上。
2010年7月23日凌晨3点,一时间天空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暑假在校值班的张玉滚连忙起床,顾不上和妻子解释,披上雨衣就往外跑,当他到达班里的留守儿童张明明家时,让他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只见明明和爷爷蜷缩在床上,一个哇哇大哭,一个老泪纵横,年久失修的房子已经坍塌了一大半。眼看着雨水就要淹没床头,张玉滚,这个身单力薄的文弱书生,连忙先抱起明明,又背起腿脚不便的爷爷,把他们转移到安全地带。直到此时,张玉滚才感觉自己的脚底板有点痛,抬脚一看,只见右脚板不知什么时候被洪水中夹杂的玻璃碴子扎得鲜血直流。明明的爷爷激动地说:“要不是张老师,我们爷孙俩儿早就被淹死了,张老师可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哪!”
为了孩子,张玉滚练就一身过硬的好本领,掂起勺子能做饭,拿起针线能缝纫,课桌椅坏了他来修,校舍破了他来补。18年来,每逢雨雪天,他都亲自负责接送学生,从来没有让一个学生发生过安全事故。学生们有个头疼脑热的,他总能第一时间发现,办公室的药箱里常备着感冒发烧药;有的学生一时交不上餐费,他就悄悄掏腰包垫上。学生因贫困而面临失学时,他主动拿出工资垫付学生学费,用自己微薄的收入资助了300余名儿童,没有让一个学生因家穷而辍学。
张玉滚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等称号,2018年9月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2019年4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