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365登录平台 -> 新闻摘要

        "好店主"王燕清

        发布时间:2016-03-14 10:43:58


            顾客买了单,并不享用食物;而一些身处困境的人来吃饭,却无需付费。2015年底,天津市血液病医院附近一家“沙县小吃”发起了“墙上的餐桌”活动,免费为血液病医院就诊的贫困病患及家属提供食物,引发社会热议。

            2015年12月,记者带着对“墙上的餐桌”的好奇,来到了这家小店,也认识了这位来自福建沙县的爱心店主王燕清。

            “排骨汤米饭”“牛腩饭”“黄焖鸡米饭”“祝亲爱的病友早日康复”……一走进这家小吃店,记者的目光就被墙壁上张贴的便利贴深深地吸引,五颜六色的贴纸上写着各种菜名和美好的祝福。据王燕清统计,“墙上的餐桌”活动发起一个多月来,爱心人士捐赠的食物就已经超过700份。伴随着爱心的传递,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1.“需要帮助的人太多,而我一个人的力量太微弱”

            “2014年,我接手餐厅后,经常看到旁边血液病医院的病人和家属来吃饭,每次看到他们为了省钱点最便宜的饭菜,我都会觉得心疼,都会免费给他们加菜加饭。”说起发起“墙上的餐桌”活动的初衷,王燕清说,“我的父亲很早就过世了,我都没来得及孝顺他。每当我看到那些陷入困境的老人,我就会想起我的父亲。”

            2015年4月的一个下午,一对来自辽宁海城的老人带着一个女孩来到王燕清店里吃饭,“当时他们只点了三碗白米饭和一碟青菜,我觉得很奇怪,就走上去问老人,要不要再点些其他的。”王燕清回忆说。

            当两位老人告诉王燕清,为了省钱给孙女做化疗,他们三个人已经一天没吃饭了的时候,王燕清当时就哭了,她说:“我让厨房师傅给他们做了三人份的肉、菜、汤。至今我们还有联系,每次他们来天津做化疗,都会来我这吃饭。”

            “需要帮助的人太多了,而我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太微弱了。”王燕清说。趁着2015年过生日的机会,王燕清向闺蜜们说起了自己的困惑。

            “‘墙上的餐桌’这个主意是一位姓陈的姐姐提起的,她说在国外有一种帮助别人的方式,叫‘墙上的咖啡’:客人在喝咖啡的同时,也可以认领一份咖啡贴在墙上,给那些一时喝不起咖啡的人。”王燕清说。

            “在这个故事的启发下,我决定要做‘墙上的餐桌’。”王燕清告诉记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活动于2015年11月13日正式推出。“我希望能用这种方式,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2.“老板的行为真让人感动,像这样的餐厅应该多几家

            “墙上的餐桌”活动经由天津本地媒体报道后,很多市民都自发地去餐厅捐赠食物。“来捐赠的有老人、也有孩子,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有,有的人直接捐钱、也有人给送来了大米和蔬菜。”王燕清说。

            在捐赠者中,给王燕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名叫李同桢的82岁老人。家住津南的他,冒着严寒,坐了两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到小店,只是为了把200元钱送到王燕清的手中。

            每当想起当时与老人会面的场景,王燕清都情不自禁地流泪,她说:“老人来了之后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你让大家有一个捐赠爱心的地方。走之前他一直拉着我的手叮嘱说,希望我把这件事做好。”

            记者在餐厅采访时,刚好碰见一位参与捐赠的爱心人士解颖。“我在微信朋友圈上看到了这个消息,当时感动得差点掉泪。”解颖说。在看到墙上贴满的便利贴后,她二话没说就捐赠了5份套餐。“谁的人生不会遇到些沟沟坎坎?这个老板了不起。像这样的餐厅应该多几家。”

            “墙上的餐桌”活动不仅牵动天津市民的心,有些在海外的华人得知消息后也纷纷响应参与捐赠。捐赠者王萍告诉记者,她受国外朋友的委托来这里捐了二十多份套餐。“老板的行为真让人感动,尽管我们来自四面八方,和这些病患和家属们素未谋面,但是对他们所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王萍说。

            3.“只要我还有一点能力,我就坚持一直做下去”

            有些市民特意从几十公里外赶到小店,只为贴一张爱心贴纸。图片来源:天津和平文明网

            在采访中,记者见到了既是王燕清小店服务员、又是白血病患儿母亲的刘艳。2015年1月,她11岁的儿子在辽宁阜新被确诊为白血病。然而,7个疗程、将近50万的治疗费用已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农村家庭倾家荡产。“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几乎倾其所有,能卖的都卖了,能借的也都借了。”刘艳哽咽地说。

            就在刘艳最无助的时候,她遇到了王燕清。“我身上的衣服、鞋,还有孩子的玩具都是王姐送的,她还经常去医院给我们送饭、送水果。感谢好心人的坚持,替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将来有机会,我一定将这份感动传递下去。”刘艳说。

            谈及家人,王燕清的心里充满歉疚。年过四十的她是福建沙县人,有一个女儿在福建读书,最近因为忙着“墙上的餐桌”这个活动,她已经一个多月没给女儿寄生活费了。“但女儿很懂事,不仅没有怨言,还一直宽慰我。”王燕清说。

            “我是外地人,2009年刚来天津的时候身上只有300元钱,举目无亲。”王燕清说,“幸亏有位好心的大姐帮了我一把,让我站稳了脚跟,后来也是在她的帮助下,我把这家店盘了下来。”

            对于“墙上的餐桌”的未来,王燕清有着自己的打算,她说:“不管有多难,只要我还有一点能力,我就一定坚持把它做好,并且会一直做下去。”

        责任编辑:冯文路    


        关闭窗口

        您是第 5231625 位访客


        Copyright©2023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