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365登录平台 -> 新闻摘要

        "好养路工"李德彬

        发布时间:2016-03-03 09:51:09


            “鹰,不需鼓掌,也在飞翔。小草,没人心疼,也在成长。深山的野花,没人欣赏,也在芬芳。做事不需人人都理解,只需尽心尽力,做人不需人人都喜欢,只需坦坦荡荡。坚持,注定有孤独彷徨、质疑嘲笑,也都无妨。就算遍体鳞伤,也要撑起坚强,其实一世并不长,既然来了,就要活得漂亮!”

            这是河南省淮阳县公路局半坡店道班班长李德彬写给自己的一首小诗《致自己》,这首诗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2015年4月14日,年仅45岁的李德彬因心脏病突发倒在了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妻子说:“他每天都是早上五六点出门,晚上七八点才回家,来去匆匆忙忙,没见他空闲过……”

            同事说:“一位好大哥怎么说走就走了!”

            乡亲说:“那是个老好人啊!”

            李德彬生前曾说:“我是道班班长,就是要带头干。”

            1.严于律己做表率 将生命定格在公路线上

            106国道是连接北京、广州的国家干线公路,半坡店道班的23公里作业区,正是淮阳二月二庙会、七八月荷花节进出县城的主道,养护任务繁重。

            2015年4月13日一早,李德彬给道班里每人分了任务段。和往常一样,李德彬分给自己的那段离道班最远,为的是干完活儿后往回查看,谁的活儿干得吃力,他好停下来帮忙。那天忙完,李德彬把大家叫到一起开了个会,分配了第二天的任务,他说这次身体太难受,要去检查一下。

            4月14日上午,工友们正在修护路肩,副班长周云华手机响了。片刻之后,周云华哽咽着对大伙儿说:“李班长可能回不来了。”

            “不回来,去哪儿?”工友们没往别处想。

            “永远回不来了。”周云华说。

            大家这时才意识到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伙儿愣在那里,再也没人说一句话,只听到国道上车流唰唰划过。

            原来,当天早上,李德彬在医院做检查时,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离世。他给工友们留下的记忆永远定格在了106国道上。

            戴一顶橙色帽子,在路边垃圾堆旁,李德彬光着膀子,双手握着铁锹正铆着劲儿干活。这是2013年夏天,一位路过的县公路局同事用手机拍下的李德彬和工友清理垃圾时的场景,埋头干活的他,甚至连脸都没有露出来。

            无意间拍下的照片,正是工友们眼里的班长模样。“李班长特别容易冒汗,经常干活时脱下外衣,脖子上挂着毛巾,干几下就擦下额头。”穆华伟跟着李德彬干了6年,这场景她再熟悉不过。

            1970年出生于淮阳县白楼乡赵庄村的李德彬,自小勤奋好学,吃苦耐劳。19岁那年,他走进公路道班当起了养路工。工作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很快成为养护公路的一个“好把式”。由于工作业绩突出,2008年,他成为淮阳县公路局半坡店道班的“领头雁”。

            处处以身作则的李德彬深知,从穿上橘红工装的那天起,就肩负起一名公路人的使命,注定要辛劳和奉献。2013年秋天,李德彬的父亲因患脑血栓住进医院。当时,正值公路养护高峰期,由于李德彬的弟弟在外地工作,照料老人的担子就落在了李德彬的身上。在父亲住院的一个多月里,李德彬白天坚持工作,夜晚去照顾卧床的父亲,他每天来回奔波,从未请过一天假。事情过去半个月,大家才从李班长一个邻居那里得知这个事情。

            2.工友们有任何事 李班长都是冲在前

            “老弟啊,要没有你,我的命可能早就没了!”在李德彬的追悼会上,55岁的退休养路工董仿军这样哭诉。

            2009年麦收时节,一个大雨过后的早晨,李德彬与董仿军正在垫一处被雨水冲刷的路肩。突然一辆小货车失控冲来,碾过董仿军,李德彬也被撞进路沟。当李德彬爬到路面,看到倒在血泊中昏迷的董仿军,他顾不上疼痛,拼命向过往的车辆嘶喊求救,终于拦下一辆三轮车,将董仿军送往医院。

            经过及时抢救,住院的第三天,董仿军醒来了,医生说:“要是晚来半个小时,可能命就没了!”

            当康复出院的董仿军再次碰到那位送他去医院的三轮车车主时,对方感叹:“为了救你,你的工友跪到路中间拦车,连命都不要了!”但李德彬却没再提过这件事。

            两人一起干活时李德彬总是岔开这个话题,那句董仿军想当面说的“谢谢”,一直没有机会说出。

            2014年7月,养路工许海洋扛着绿篱机清除杂草时,机器声响突然消失,附近工友赶紧朝他工作的地方望去,却找不到许海洋的人影,工友们互相呼喊:“海洋呢?”

            大家还没意识过来,跑过去的李德彬已经跳了下去。原来,茂盛的杂草遮住了一个两米深的基坑,海洋不慎踏空。李德彬抱起海洋托了出去,海洋除了腿上划了一道伤痕,并无大碍。“李班长就是这样,工友们有任何事,他都是冲在前面,从不迟疑。”海洋说。跟着李德彬干,大家心里总是很踏实。

            3.“马路管家”啥都管 李家三代传承“养路工精神”

            公路是个流动的小社会,养路工能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这段23公里的国道,李德彬每天都要走好几遍,除了道路养护问题,路上遇到的各种事他都要管。工友们开玩笑称他为“马路管家”,而评价起“管家”他们都用了“心可软”。

            碰到抛锚的汽车,李德彬都会上前问问,缺工具了他会骑车回道班帮忙拿过来,轮胎破了他会介绍县城哪里能补。“三夏”期间,他还在道班门口设置“便民服务站”,配备常用药物、气筒、钳子、千斤顶及纯净水等,方便农机手和下地群众……这些,他从没提过钱字。

            工友们不理解:“这又不是咱的工作,咋见啥事都管?”而他却回答:“这是做好事,又不是坏事。”

            最让李德彬心疼的是碰到老人和孩子。2000年时,一位老人在路上走着时突然犯病,说不了话,李德彬骑三轮车把他送到附近诊所输液,并一直守候三个小时直到老人家人赶来。碰到被遗弃在路边的婴儿,李德彬会让女养路工送来棉被,然后联系警方接走。李德彬养护的公路段附近是八里庙村、半坡店村,李德彬是乡亲们的熟人,大家都惋惜地说:“那是个老好人啊,可惜了!”。

            李德彬一家,三代都是养路工。父亲李恒荣已年近八旬,是80年代的一名老养路工,那时还没有机械化,“公路上的活儿苦是出了名的。这么苦为何还让德彬当了养路工?”面对这样的疑问,老父亲说:“好赖工作都得有人干,不管干啥都要干好。”

            在李德彬卧室的角落,摆着一个废弃书桌,桌斗里装满30多本荣誉证书。“全市公路系统先进工作者”、“淮阳县公路系统先进工作者”、“全省公路养护工技能竞赛优秀选手”等,从1990年到最近两年的都有。

            “爸爸特别珍视这些荣誉,很少让我们乱动。”15岁的女儿李雅洁说。

            “爸爸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可能有人觉得这是一种缺点,但我不这么想,正是因为在乎别人的看法,才会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合适方法,懂得换位思考,乐于助人,这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李雅洁2015年考上了县重点高中,这个消息爸爸没能听到,她在一篇作文里说:“按照爸爸的做事准则,我想我可以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冯文路    


        关闭窗口

        您是第 5231622 位访客


        Copyright©2023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