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锦奎1992年从部队转业至今,以水为路、以船为家,用脚步丈量着100多公里水域内每一座闸,每一条河,用真情服务着辖区内的每一个单位、每一位船民,所管辖的警务区连续多年群众熟悉率、满意率达到100%。24年来,他成功救起46名落水者、整改隐患600余处、解决纠纷1000余件,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活地图”、“守护神”,先后19次荣获三等功、“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最美警察”,并记个人二等功。
1.自制水上区域图 他是百公里水域的“活地图”
长达100余公里水域面积内,营船港、裤子港、四号坝等大小闸就有6个,最远的闸距派出所有35公里之多,长期停滞在辖区内外阜的船只多达1000余只。水为路,船为家,漂泊不定的船民成分复杂,容易发生纠纷。但22年来,老徐管辖的绵延上百公里的水上警务区却常年风平浪静,这主要得益于他凭借自己多年水上工作经验自制的一张开发区水上区域图。
这幅办公桌大小的地图,是他通过多次反复“考察”,根据水域特点和船民路途远近情况一笔一划手绘的。在图上,沿江水域的地形、航线、船舶船民具体分布位置等都一一标识得清清楚楚。此外,老徐自己就是“活地图”、“活字典”,哪条船舶何时返回、停止在什么位置、哪家船户有需要办证、哪个船民有困难需要帮忙,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2. 成立流动警务室 他是为民办事的“活招牌”
为了及时掌握船舶船民的工作状态,老徐结合陆地社区管理经验,形成一套特有的水上管理制度。每天骑电瓶车沿着每一条河、每一个闸、每一座桥、每一个单位逐一登记造册,建立一船一户一档案,并进行分门别类动态管理。为了便于查询,老徐还为船民一一办理船舶户口簿及船民证,逐一上网登记造册,做到船不漏户、户不漏人,600余条船舶、1200余名船民个个都有了“户籍”档案。与此同时,他在给船民办证时,还给他们发送印有自己名字和手机号码的警民连心卡。“这里每天过往的成千上万条船,干什么的,停哪个位置,船上有几个人?我心里一清二楚。”老徐自豪地说道。
为更加方便服务船民,2010年4月,老徐在分局的支持下成立了“开发区水上流动警务室”。六年多来,这块蓝白相间的“开发区公安分局营船港流动警务室”的牌子就像老徐身体的一部分,跟随他的每一次走访,而他也早已习惯走到哪儿就将“水上流动警务室”的牌子挂到哪儿。流动警务室每到一处扎营,附近的船民就会纷纷划船过来:咨询办户口、孩子入学问题,查询户口信息……等到零零碎碎处理完船民们大大小小的事儿后,他又挟上“水上流动警务室”的牌子驱车向另一码头驶去……
3.为民服务不打折扣 他是船民的贴心人
水上民警平常做的事情就是跟船民打交道,了解船民所需所求,解决船民困难。
20多年前,不到50岁的孙才山夫妇由于生活所迫,摇着一条小木船拖儿带女随波逐流南下,停泊在新开闸桥北的河域。从此,不到7米长的小木船便是孙才山与两儿一女的“家”,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所捕鱼虾卖得的收入还是解决不了全家五口人的温饱问题,加之由于长年从事水上捕劳职业,妻子马福如病倒在床上。当徐锦奎巡查发现孙才山家的困难后便开始帮扶他们。多年来,每年的除夕前两三天,徐锦奎工作再忙,都要想办法抽出时间买些大米、面粉、食用油及猪肉之类的年货为孙才山夫妇送去,有时还与他们在船上一起过年。
2012年9月,暂住裤子港的安徽省船民裴学青的孩子裴宏宇已到上学年龄,一连数日,他跑了就近几所小学校都不愿意接受,为此,急得团团转的裴学青夫妇找到了老徐。老徐了解情况后,立即与开发区实验小学联系,多次找学校领导反复商量,通过数次协商,终于让裴宏宇安心坐进了教室。
常年奔走风口浪尖,一个猛子能扎50多米的老徐,说起长江的凶险无情,坦言也很害怕。但每当遇到险情,他总是不顾个人安危,第一个扑上去。“没什么比生命更珍贵的,再危险也没有理由见死不救!”徐锦奎说,当水警跳水救人是常事,22年来,他成功救起了46名落水者。
在南通开发区100多公里水域上来来往往的忙碌船民们,或许他们并不知道水上警察的具体职责是什么,但是,如果问他们老徐是谁?他们一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一番后说:“好人徐锦奎!”
人们常说警民鱼水情,老徐正是这样,把船民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船民们也像爱戴自己的亲人长辈们一样爱戴他。他,是船民们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