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法学园地 -> 审判研讨

        彩礼返还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发布时间:2017-03-10 11:04:47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婚的彩礼也水涨船高,家事审判中的涉及彩礼返还的案件也不断增多。在彩礼返还案件的审理中存在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1、生活困难的标准严苛,与现实不符。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的规定,“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是返还彩礼条件之一。而在《婚姻法司法解释(一)》中,“生活困难 ”是指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是绝对困难。该标准过于严苛。在现实生活中,一方即使给付数十万元的高额彩礼,也无法达到“生活困难”的标准。只是其财产已严重受损,进而导致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因此,该标准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2、返还事由及比例无法确定。根据我国的相关司法解释,彩礼是否返还,由法官根据是否登记、是否同居、是否生活困难情况综合裁判。同时,对同居时间长短、是否怀过孕、是否有子女等重要情况都未予考量。另外,这些考量因素的比重是多少均由法官自由掌握,因而导致同案不同判现象较为严重。3、诉讼主体相对混乱。农村彩礼给付和接受的主体不仅包括缔结婚约的男女,还包括双方的父母、亲属以及媒人等。审判实践中,法官们对双方父母、亲属甚至媒人能否作为诉讼主体参与诉讼的做法不一。

            因此,我们建议:1、进一步明晰“生活困难”的彩礼返还标准。“较婚前的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这个相对标准较为适宜。同时规定当彩礼数额已超出统筹地区的城镇(农村)居民年均收入10倍以上的,应结合同居情况酌情予以返还,以遏制部分农村“不给彩礼不结婚”的不良风气。2、进一步规范彩礼返还的事由、比例。在充分考虑我国传统习俗、现状的基础上,将同居时间长短、有无子女、是否怀过孕、已给付彩礼的使用情况、过错责任等各个方面纳入彩礼返还考量因素,并对彩礼返还的各项考量标准设置不同权重,以增强可操作性。3、对诉讼主体进行统一规定。建议以男女双方及其父母为共同原告、共同被告,因农村彩礼大多由父母出资或收取,因而将其列为共同原告、共同被告将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实,促使矛盾纠纷一次性解决。

        责任编辑:常乐    

        文章出处:平顶山法院网    



        关闭窗口

        地址:平顶山市新城区长安大道与清风路交叉口  
        邮编:467000  
        电话:0375-2862000  
        您是第 29742665 位访客


        Copyright©2023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