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承办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交办建议353件,均已按期办结。”“对代表建议办理的重视和态度,换来了代表的充分信任。”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对法院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是代表人民发出的呼声和愿望。重视并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是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表现,也是推进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稳步前进的必要前提。
倾听群众呼声,拓宽沟通的渠道,法治社会建设的根基才能打牢夯实。2020年以来,面对疫情防控的现实需要,“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受到一定的影响,如何实现代表们建议办理效率和效果的双赢,如何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力度,都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沟通的阻隔将不再是问题。群众和政府部门“线上见”,代表、群众“请进来”,机关干部“走出去”让沟通的渠道更宽广,言路宽了,群众中的意见表达充分了,政府部门工作的方向就找准了,群众也更容易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
回应社会关切,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法治社会建设的脚步才能走得稳走得远。“法律应该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从群众的期待中找到法律被信仰的依据,就是要求我们时刻牢记法律的完善要在理性的基础上,回应群众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针对当前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侵害案件频发问题,最高人民法院设立专门的少年法庭工作办公室,将针对少年的年龄、性格、心理等特点,对少年违法、侵害行为专门研究,加强未成年人案件审判。特别是对社会关切的杀害、性侵、拐卖、虐待未成年人,校园欺凌以及利用网络实施的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等犯罪行为,人民法院坚决依法严惩。与此同时,新的司法解释、司法政策也将及时修改或者制定,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例将适时发布。保护祖国的未来更有保障。
法治社会建设的核心是人民,建设法治社会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更有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这方面看,国家规划的法治社会蓝图,法院努力的方向同人民群众的期待紧紧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