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丹,你在单位没?我来县城了,给你捎点蜂蜜……”
“啊?我在出差的路上呀伯,蜂蜜您拿回去吧,去县城是家里有啥事儿吗?”接到杨伯的电话,我有些许吃惊,因为每次都给他交代有啥事就给我打电话,但是他却很少麻烦我。
“没事没事,我就是专门来给你送蜂蜜,给了几次你都不要,别的也没啥给你。”
“伯,那么大老远的,车又不方便,您真不用来回跑,我过两天都回去看您啦!”
“没事的闺女,这蜂蜜你不接住,我心里老是过意不去,你忙吧,我就在这儿等你回来,说啥也得给你。”杨伯语气坚定地说。
挂掉电话,我就立刻打给妈妈,让她去车站把杨伯接到家里。坐在车上,望着窗外的风景,思绪万千。回想着扶贫的这段时光,心里暖暖的感动,满满的收获。
给我送蜂蜜的杨伯正是我在狮子庙坡前村的扶贫对象。75岁的杨伯有两个孩子,由于家里穷娶不到媳妇儿,入赘到洛宁,一年回来不了几次,老人长期独自生活。刚去帮扶杨伯的时候,我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能为他做些什么,只是每次拿些米面油、牛奶、鸡蛋、蔬菜和一些生活必需品,或者看家里缺什么了就赶紧买点儿拿去。时间长了,和杨伯越来越熟,经常拉拉家常谈谈心,我才渐渐发现老人家对物质并没有太多的需求,他需要的是更多的心灵慰藉。于是我回来的次数也多了起来,哪怕是几分钟的逗留,我都能看出老人家眼里满含的喜悦。他总是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招呼我,还经常说:“丹丹,你再回来不再往家里拿这拿那了,咱家里啥都有…”,杨伯待我如亲闺女一样,我也视杨伯如一家人。
一路上给妈妈聊着微信,问她接到杨伯没?吃饭没?送走没……一下车就赶紧给妈妈打了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妈妈高兴地声音:“放心吧丹丹,你杨伯在咱家坐了会儿,我们拉拉家常,带他吃过饭又送到车站,我看着他上了车才离开的。”
“谢谢妈,让您也跟着操心啦,那我就放心了,一会儿我再给他打个电话。”家人对我扶贫工作的支持让我也是满满的感动。
虽说杨伯是我的扶贫对象,但他也是我学习的对象。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杨伯在脱贫路上却不掉队,路边挖树坑,他参加;开发商在村里盖民宿,他也参加;门口没有垃圾池,他就找点砖买点水泥,自己一点一点的垒…为了生活那么勤劳,那么拼命,我们这些年轻干警还有什么理由去消极?去懈怠?
“叮叮……”坡前村结对帮扶联系人微信群的消息提示音又响起了,新的扶贫工作任务发布了,瞬间屏幕上蹦出了一连串的“收到”,短短的两个字,却凝聚着栾川法院干警空前的团结,只要一通知,所有干警都能立马到位,迅速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扶贫工作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进步,我为在这样的大家庭中感到无比的自豪。
脱贫攻坚只是法院工作的一个缩影,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他奔波在崎岖的山路上送达,他身着法袍敲响正义之锤,他埋头在案山卷海中奋笔疾书,他循循善诱化解纠纷,他凌晨蹲点围堵老赖,他默默无闻服务一线……他是我,是你,更是我们——爱岗敬业、勇于奉献、斗志昂扬、齐心协力的栾法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