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岁首,大雪倾城,与一挚友围炉小酌、促膝长谈。酒酣之际,他问我,云桥,法治的初心是什么?2007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学博士周威老师,在我们学法的启蒙课上,抛出两个宏伟的命题:你的人生理想是什么?法治是对国家和民族意味着什么?那时的我们风华正茂,胸怀济世救民之心,愿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贡献给脚下这片磅礴伟岸的热土。
十年后的今天,当有朋友问,后悔吗?我说,不后悔,因为法官才是一个法律人追求法治的终极归宿。虽有现实的羁绊,但却是我们想要面对奋斗的人生。
见贤思齐,在我工作的栾川法院,就有那些前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演绎着如何面对眼前的生活,他们的青春和激情,总会点燃你内心最深处的那股热血,于关键时刻他,越众而出,力挽狂澜。
他们,出身贫寒,历尽坎坷。时过境迁,虽然我已经无法体会到一瓶黄菜、一碗糁子汤对于生活的意义,无法切身感受一间宿舍、一口锅迎娶爱人那种相濡以沫的甜蜜,无法看到一辆自行车千里走单骑押解被告的孤胆忠魂。但物质的贫乏,工作环境的艰苦,都不足以改变他们对工作的执着和担当。
当青春消逝在厚重的案卷中,当容颜衰老在褪色的制服里,扬起的,是法院人刚毅的脸庞;眺望的,是法院人坚定的目光;不变的,是法院人炽热的情怀!
现实中的种种境遇,都无法阻碍我们前进的脚步。人活一世,当有所图。浑浑噩噩了此残生者,与草木何异。那些出身贫寒的长者,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用青春守护家乡平安,你我又怎能停下奋斗的脚步。当以种种借口,渐渐地背弃心中的理想,渐渐忽视一个法律人的信仰时,生命、生活的意义已经在不经意间丢失。
在司法改革的今天,前辈们并不是在一张白纸上描画祖国法治未来,而是要打破多年来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利益格局,冲破萧规曹随的种种桎梏,重新调整,每走一步都会困难重重。明知前路艰难,为何还义无反顾?
北宋大儒张横渠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想或许就是这种源自古代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宏愿的要求和崇高的法治理想,激励着他们去拼去闯,敢为天下先。
鱼跃此时海,花开彼岸天。身处变革的时代,是选择安稳中庸,碌碌无为;还是选择披肝沥胆,锐意进取?毫无疑问当选择后者,这就是担当的力量。仰望前辈的身影,我们更应该沿着他们的脚步,一往无前。社会的变革更多的来自自下而上的力量,你所办理的每个案件,都在点滴之中推进的法治的进程,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
岁月无情,沧海桑田,但永恒不变的是一种法治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国之重器,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