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2日,躺在病床上的许昌县法院民一庭支部书记、庭长王怀普同志,以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名义,向前去看望他的法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刘安宁请假,不能参加25号召开的法院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刘安宁含着泪花点了点头:“同意请假,你安心养病,争取早点回来,到时候我和同志们都帮你补上这一课”。
王怀普同志,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三年多来,坚持带病工作,边治疗边工作边学习,共审理民事案件683件,无一起错案,无一起超审限案,无一起上访缠诉案件。今年元月下旬因积劳成疾,累倒在他心爱的审判工作岗位上,经检查确诊白细胞系统的细胞发生恶变,危及生命。病发在许昌住院后,他不顾大夫和家人的劝阻,每天上午在医院输液治疗,下午坚持回到院里处理手中未结的案件和未处理的公务,领导和同志们心痛地劝他抓紧治疗赶快休息,他却心怀愧疚地说:“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案件集中办理活动中的案子还没有了结,关键时候不能让农民兄弟凉心”,硬是办结了手头的3个案子。 2月底,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不得不到北京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临转院时,他反复嘱托,仔细交代庭里工作和办案的每一个细节,唯恐出了纰漏和差错。刘安宁副院长一行代表党组和全院干警前来探望他,王怀普仍然惦记着工作,他说:“我不能参加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是我的遗憾,你们在家忙,我躺在床上歇,心里很不得劲,回去我得多办些案子,不能耽误正事”。
牢记理想,扎根基层法庭二十一年,他从不喊苦
1992年7月,禹州农家出身、怀揣着成为一名好法官梦想的王怀普从河南省司法学校毕业,分配到许昌县人民法院工作。截止2013年因工作需要调至民一庭,21年来,他一直在基层法庭从事民事审判工作,先后在长村张法庭、五女店法庭、灵井法庭工作,从书记员到助审员、审判员,从副庭长到庭长,经历了长期的基层艰苦磨炼,铸成了他任劳任怨、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人问他这么多年为什么不申请调动,他回答的朴实又无私:“老同志年纪大了,来法庭不方便。年轻同志正找对象哩,天天下乡不合适。我这正当年,不碍事。”
他事事亲力亲为:“下法庭是来工作的,不是来当甩手掌的,法庭人员有限,各人手头都有自已的工作,我能干的为啥不干!我能管的为啥不管?”。就这样,大到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小到干警私事,他都关心备至。为方便当事人参加诉讼,他带着法庭一班人开展巡回审理,就地办案活动,炎炎夏日利用午休时间,秋收季节利用空闲时节,顶烈日,走村入户。为了提高群众依法维权意识,他经常带领法庭干警“送法下乡”,利用春季农村庙会多的特点,每年都组织干警到农村庙会宣传法律,接受人民群众的法律咨询,为农民工兄弟提供法律帮助。为了提升辖区综治工作,他积极协调各种关系,为辖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争取了辖区党委、政府对法庭各项工作的大力支持。
群众的信任与激励,领导的支持与鞭策,为他更好地司法为民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在他的努力下,法庭的各项工作均位列先进。特别是近年来,灵井法庭在他的领导下,连年被县法院评为先进集体或先进党支部、荣立市中院集体三等功一次、许昌县优秀基层政法单位等称号。
忠诚履职,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他从不畏惧
2008年8月,安徽某地的皮革商杨某来到灵井法庭申请立案。杨某与家住许昌县艾庄回族乡的海某有生意上的往来,双方均是回民,因加工问题双方产生纠纷。本来,周某和同伴在许昌收了满满一车皮子原料,想回安徽。海某听说后,带着亲友十几人把杨某车辆连同价值二十余万元的皮货一同扣下,声称“告到哪车也不给你”。杨某立案后,害怕天热皮子坏了,也怕货物被转移,申请法院保全该批货物。王怀普深知涉及民族问题相当敏感棘手,但是他毫不动摇,立即联系乡、村干部,动员回民干部先去做工作。同法庭干警及本地人民陪审员一行四人到该村保全车辆及货物。海某及其家人对抗情绪十分激烈,不顾村干部及干警的劝说,聚集村民干扰保全工作,僵持到夜里十一点。王怀普好不容易说服海某家人,同意法院保全,海某依然不依不饶,还从家里拿了一把长刀挡在车前,声称:“今天谁把车开走,我砍了谁!”王怀普走到海某面前,平静地说:“我们法院今天来依法保全,代表的是国家、法律,你要想清楚!”矮矮的身躯,稳稳地站在那里,静静的看着对方,传达的是法律的威严与坚定,人高马大、手持利刃的海某不吭声了,被家人拉在一旁,再也没有说一句狠话...
对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难问题,谦虚好学是王怀普同志最受同志们敬佩的又一特点,作为许昌县法院一名资深法官,他从不在年轻人面前以老资格自居,而是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力求使自已的审判能力不断提高。对省、市法院组织的业务培训,他都排除纷繁复杂的事务干扰,积极参加听课,并做详细的听课笔记。县法院为各个法庭配备了电脑,作为一名四十多岁的老同志,他没有畏难情绪,又从基础起步,一点一滴从头学起,遇有不懂之处就虚心请教年轻同志,使自已尽快在短时间内掌握了电脑知识,满足了工作需要。就是这样,他不断地加强自身业务素质提高,不断地增强着司法执法能力的提高,成为年轻同志学习的楷模。
心怀群众,对待当事人的矛盾纠纷,他倾力化解
在法庭办案期间,王怀普同志始终坚持司法为民理念,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审判工作的第一任务,做到审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积极、大胆的探索审判方式的新思路,把法院调解融入整个社会调解网络中,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多方位的开展好调解工作,把调解工作贯穿于诉讼全过程,在调解力度、调解方式、调解效果上狠下功夫,提高案件公信率和调解结案率,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消除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了社会稳定,为创建和谐社会夯实了基础。2012年,王怀普独立办理各类案件316件,其中调解撤诉299件,结案率为100%,调解撤诉率达94.5%,切实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法律的尊严。
在办案中,王怀普有一套“调解经”,在他的眼中民事案件大多数都有调解结案的可能。他认为,调解是消除双方积怨、化解矛盾纠纷的一种有效办案方式,调解能使双方当事人利益最大实现,社会财产损失最小,虽然有时调解一起案件要比判决费时费力,但是对当事人来说,调解不但可以促使当事人自动履行义务,还能化解矛盾,减轻诉累,法官要研究当事人心理,多一点关爱,多一点理解。在长期的民事审判调解工作中,王怀普同志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五心”调解法,一是“公心”。公正是审判的核心。法官要对法律有敬畏之心。他相信只有心中有“天平”,才能树法官权威,取信于当事人,只有自己的身子不坐歪,居中裁判,当事人才会认同、接受法官的调解,为调解结案制造条件。二是“良心”。善良是最好的法律。民事案件需要调处的大多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法、理、情是相当相融的。他认为只要凭良心办事,寓情理于审判工作中,当事人也会受到“良心”的碰撞,不再“斗气”、“霸蛮”,溶火于水之中。三是“热心”。王怀普从接待当事人的那一刻起,从倒一杯茶,让一个座,拉几句家常的细节做起,从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常理说起。热心相待,消减当事人的怨气,平和当事人的心态,为促成双方和解营造氛围。四是“细心”。药到病除是因为找到了病因,手到擒来是因为找准了目标,迎韧而解是因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当事人之间纠纷的形成原因可能不是单一的,个案的情况也可能迥异,只有找准案件的突破口,才可能取得一攻即破的效果。因此,王庭长在办案过程中非常细心,从与当事人的谈话中,从案卷材料中,从庭审诉辩意见中,从知情人事提供的蛛丝马迹中发现案件的症结和化解矛盾的关键所在,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调解,化解纠纷。五是“耐心”。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流传千古的故事。但它揭示的道理,同样适用在民事审判调解案件中。当事人心中没有怨,事情没有结,就不会找到法院来。要化解怨,解开结,肯定有一定难度,有的可能会相当难。王怀普都本着能调解则调,调解优先的原则,只要有可能,只要时间允许,有一线希望,他就会付出最大的努力,用他的耐心,感化当事人,最终促成疑难案件的妥善解决。
禀从这“五心”,怀普办案从来不是简单地一判了之,办理每一起案件,都坚持为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给当事人做调解工作,争取他们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如在2012年6月他承办的一起赡养纠纷一案,当事人之间矛盾深,积怨时间长达二十年,庭审中,当事人双方针尖对麦芒,各执已见,相互指责,大家都感到该案调解成功可能性极小,但王怀普却坚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他带领法庭干警冒着近40度的高温天气,带着病痛多次到当事人的家中了解情况,终于在双方的争执中找到了调解的契机,通过多次调解释法,使当事人对诉讼结果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最终达成调解协议,该案先后被中央电视台和江西卫视等多家媒体报道。
谨守法纪,面对送上门的钱物,他从不伸手
2011年,辖区椹涧乡两家邻居李某赵某因琐事发生矛盾,两个妇女厮打在一处,导致赵某受伤住院。赵某起诉至法庭,起诉书送达给李某后,李某脱一熟人给王怀普送了一个信封,说“照顾照顾,意思一下”。王怀普婉言谢绝,叮嘱该物原封退回。谁知下午,那个朋友又来了,说李某说啥也不要,声称:不要我这钱,那肯定是受赵某的钱了,那这事不管他咋判,我都不服,砸锅卖铁我也给她家拼到底!”哭笑不得的王怀普百般解释,那个中间人到最后直接扔下信封,头也不回就走了。王怀普考虑到直接到李某家退回既伤熟人面子,也可能激化双方矛盾,就打电话叫来人民陪审员李海防、张水吾,当着二人面打开,点清钱数,又封好交给张水吾:“老张,给,你保管住,案子结了咱还给他去”。经过努力,最后双方握手言和,调解结案。面对一起来到家里送钱的王怀普和张水吾,面露尴尬的李某竖起大拇指说:“王庭长,你看这闹得,我门缝里看人,看扁了,恁是这个!好法官!”
王怀普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他一向奉行公公正正办案,清清白白做人,时刻告诫自己一定要廉洁奉公,不徇私情,公正办案。他常说,法官要象树一样立身高洁,不被利动,不为权倾,只能接受当事人的一声感谢和一个感激的笑脸。当前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往往案子一进门,双方都托人,有的还要表示点意思,但他始终掌握这样一条原则:只有不吃请、不收礼,腰杆才能硬,才能秉公办案。他从不接受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吃请和财物。正因为热爱审判事业,舍不得身上的法官服,他总是把事业看得高于一切,而面对诱惑,总能心静如水。他站得直,走得稳,步履稳健,用执着注释信念,以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脚步丈量青春,合着时代的节拍,无怨无悔踩出公正司法的最强音。他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四不”:不吃请、不受礼、不牟利、不受贿。他常给年轻人说:“咱们既然选择了法官这个职业,就已经选择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它决不应该仅仅被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应该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也许达到它的道德要求真的是太难了,但是相信只要精神不滑坡,希望总比困难多!”20多年来,王怀普执着注释信念,以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脚步丈量青春,实现了灵井法庭零违纪,无怨无悔踩出公正司法的最强音。
惦记家庭,面对妻儿的身影,他心怀愧疚
年轻时,在许昌举目无亲,妻子怀孕期间,王怀普没有照顾过她一天,在妻子分娩住院时,也没有陪护在身边,那时的王怀普忙着工作,仍在当事人的家中调解一起离婚案。事后,多次给妻子“赔罪”,作为丈夫,王怀普深感亏欠妻子太多而内疚;作为法官,挽救了一个频临破碎的家庭,他又为社会作出微不足道的贡献而自豪。2010年,他的妻子患上白细胞减少症,王怀普没能很好的照顾她。在领导、朋友、家人的再三劝说下,王怀普决定陪她到天津检查,为了不耽搁工作,只能选择晚上坐车去。到天津后,医生要求必须住院接受检查治疗,又苦苦请求医生开“绿灯”,按常规需七天时间才能做完的检查项目,只用了两天时间便拿到检验报告,就及时返回许昌,确保了开庭审理如期进行。当愧对家庭和亲人时,他也犹豫过,但看一看身边无数个普普通通、勤勤恳恳工作着的法官们,王怀普一次次被法官“崇高”二字而放弃个人私利。
现在躺着病床上,看着面前的辛劳的妻子、日渐长大的儿子,心里的愧疚又如何诉说?儿子上中学后,喜欢兵器知识,喜欢看军事频道,每天早出晚归的王怀普和儿子交流少,每次和儿子边看电视边争论兵器、战争,“打嘴仗”成为这对父子交流的难得场景,结果每次争到兴头上都是被不断响起工作电话打断,每次都是在“下次非把你说服!”的话里结束……现在和儿子聊天,懂事的儿子口头禅变成了“就是就是,你说的对”,儿子大了,知道让着父亲了,“病好了,得给她娘俩好好弥补一下”。
对着来看望他的领导和同志,王怀普依然保持着一贯的幽默:“我白细胞少,血更红,更热,跟灶火一样儿”,爽朗的笑容依旧绽放在虚弱的面容上……二十余年弹指一挥间,王怀普同志二十余年如一日,身居基层,甘于寂寞,耐得清贫,无私奉献着。他用自已的身躯擎起公正的天平,他用自已鲜红的热血书写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铸就了庄严的法徽。这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也正是一名法官的高贵品德。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有王怀普同志这样的法官,“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庄重承诺,一定能兑现!